【國寫銀行】101解析與範文
一、閱讀框內文章之後,請解讀:為什麼作者認為「心教」才是劍橋教育真正的精華?並加以評論。文長約 150 ~ 200 字(約 7 ~ 9 行)。
劍橋的教育,最有作用的恐怕不在「言教」。其導修制,是在「言教」之外,還有「身教」,這一向被視為劍橋的特色。這點是真,但也不可太過誇張,依我想,劍橋的「心教」也許才是真正的精華。「心教」是每個人對景物的孤寂中的晤對,是每個人對永恆的剎那間的捕捉。劍橋的偉大之子,不論是大詩人或大科學家,對宇宙人生都有那種晤對與捕捉。劍橋的教育似乎特別重視一景一物的營造,在他們看來,教室、實驗室固然是教育的場所,但一石之擺置、一花之鋪展,也都與「悟道」有關。在根本上,劍橋人相信人的真正成長必須來自自我的心靈的躍越。劍橋的教育,不像西洋油畫,畫得滿滿的;反倒像中國的文人畫:有有筆之筆,有無筆之筆。真正的趣致,還在那片空白。空白可以詠詩,可以飛墨,可以任想像馳遊,當然也可以是一片無意義的白。劍橋不把三年的課程填得滿滿的,一年三學期,每學期只有九個星期,它是要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想,去涵泳,去自我尋覓。(改寫自金耀基《劍橋語絲》)
答案:【參考範文一】
作者認為「言教」與「身教」皆不及「心教」的原因,乃是由於「心教」是個人自我的探索、獨立的思考,是學習在白紙黑字之外,去尋覓死板教條沒有明說的世界。
愛因斯坦曾說:「邏輯可以帶你從 A 到 B,想像力卻能帶你恣意遨遊。」由此我相信,所謂的大科學家也不得不承認,在嚴謹的邏輯之外,如山水畫的刻意留白,讓思緒跳出局限,也是學問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景美女高/蔡必婕)
【參考範文二】
作者認為劍橋教育特別重視一景一物的營造,因為那與悟道有關,就像中國文人的水墨畫,重視的是「空白」的部分。在空白中可以與自己的孤寂晤對,可以去捕捉宇宙人生。又如其課表,不將學生的時間剝奪,不把學生的腦袋占據,而留給他們「空白」以自省。這才是劍橋教育的精華。
我認為這種做法將使學生有如中空的杯子,中空,所以有用,才可裝水,而那水,便是自己涵泳一切而得來的結果。這也是我認為劍橋教育可取、可學習之處。(景美女高/蔡必婕)
解析:(一)本題第一個要求是︰解讀「為什麼作者認為『心教』才是劍橋教育真正的精華」。作答時須先找出作者如此認為的原因-此即所謂的「為什麼」,然後再予以「解讀」。
(二)文中提到的劍橋「心教」,有以下四點︰
(1)劍橋的偉大之子,不論是大詩人或大科學家,對宇宙人生都有其晤對與捕捉。
(2)劍橋人相信人的真正成長必須來自自我的心靈的躍越。
(3)劍橋的教育特別重視一景一物的營造,一石之擺置、一花之鋪展,都與「悟道」有關。
(4)劍橋不把三年的課程填滿,一年三學期,每學期只有九星期,要使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想,去涵泳,去自我尋覓。
(三)上述四小點,(1)與(2)在說心靈的探索與超越,對於一個人的成長,是無比重要。(3)與(4)則是劍橋如何從空間、時間進行「心教」。
(四)可以解讀的方向︰
(1)就「言、身、心」的層次而言,「言」為最外層,而「心」在最內核。因此心靈的探索與超越本就是所謂的「教育真正的精華」。
(2)不論是人文學科領域的詩人,抑或是自然學科領域的科學家,都需要「對宇宙人生都有其晤對與捕捉」。因此心教可謂是一切人才培養的根本核心。
(3)「言教」有其速效,「身教」是明顯可掌握的,唯有「心教」只能於潛移默化中,讓學生自行探索改變,不但緩慢無效率,而且沒有一定形式。其他的教育機構鮮少能進行如此的教育,這正是劍橋大學教育的可貴之處,也是其他地方的施教者與受教者應該深思的地方。
(五)本題第二個要求是︰對作者的看法加以評論。作答時主要針對「心教」的內涵精神-留白,有所評析。建議論述的方向如下︰
(1)留白的重點,在於主要的收穫來自於內在的自然發展,而非得自於外人的強迫填充。因此這樣的成長是快樂而滿足的。
(2)從《老子》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哲理來看,留白反倒寓含了最大的發展動力,與發展可能。乍看最無效率的教育,其實是最成功的教育。
(3)留白是為了讓學習者去想,去涵泳,去自我尋覓。一如儒家傳統思想中的「君子不器」,認為君子所追求的是「道」。換言之,智慧與性靈,哲思與意義,才是學習者在教育過程中最寶貴的收穫。
二、閱讀框內文章之後,請分析:(一)「漁人甚異之」的「異」和漁人發現桃花源有何關聯?(二)陶淵明從哪些方面來描寫桃花源?(三)從中可看出陶淵明嚮往什麼樣的理想世界?答案必須標明(一)(二)(三)分列書寫。(一)(二)(三)合計文長約 250 ~ 500 字(約 11 ~ 14 行)。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捨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陶淵明〈桃花源記〉)
答案:【參考範文】
(一)漁人因為「異」而走入桃花源,被桃花源入口那落英繽紛的美景所吸引而覺得驚異,而那種心情、那種悸動正是引領漁人走入桃花源的「鑰匙」。(景美女高/藍立晴)
(二)陶淵明先從入口極為誘人的景致下筆,進入桃花源後再描寫山光水色。從「自然景觀」的土地、良田、植物之美,再寫「人文景觀」的男女衣著、耕作情形、老人與小孩的怡然自得,襯托出「祥和」之感。(景美女高/藍立晴)
(三)由陶淵明對於桃花源的描寫可以看出他嚮往一種老莊無為而治的世界,嚮往超塵絕俗而又平澹自然的生活。在他所身處的魏、晉時期,如此的想望卻因混亂的世局與政治的黑暗而顯得異常困難,或許也是因此他才描繪出這一個只存在於心中,人人豐衣足食、氣氛和樂、民風淳樸的理想世界。(景美女高/蔡必婕)
解析:(一)「漁人甚異之」的「異」和漁人發現桃花源有何關聯?
(1)檢視在「漁人甚異之」以前的敘述文字,有一些關鍵字眼︰「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中「無雜」樹。所謂的「無雜」即是「純粹」。漁人的以之為異,是奠基於「忘」、「忽」、「純」之上而產生的。
(2)「忘」是放下人為算計,「忽」是無所期待,「純」是去除雜念,以其如此,故能發現自然的「鮮美繽紛」,也才能發現桃花源。
(3)桃花源中只是平常事物,其可貴只在安和平靜。如果不是通過「忘」、「忽」、「純」,根本就不會覺得它有何可「異」。不「異」,也就不會發現桃花源。
(二)陶淵明從哪些方面來描寫桃花源?
(1)在尋覓上,桃花源入口雖隱密,但並無阻擋。人人都可能進去,但又不一定發現得到,顯得既虛幻又現實。
(2)在環境上,只見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雞犬,不過就是尋常農家田園樣貌。自然田園即與仙境無異。
(3)在人情上,男女老少,一如外人,其特殊處,不過就是「怡然自樂」而已。只要人人心中怡然自樂,便是桃花源再現。
(三)從中可看出陶淵明嚮往什麼樣的理想世界?
陶淵明所嚮往的理想世界,與《老子》所述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社會相當。更仔細的說,可以如此描繪︰
(1)能從事農耕的田園,不見有工商業的繁忙奔走,角逐爭利。
(2)遠離政治干擾的社會,不見有官府行使公權力-徵稅、服役、司法管轄。
(3)沒有戰爭侵奪的家園,老少皆能怡然自樂。
(4)老少都得到安養照顧,男女皆勤奮工作生產的樂土。
三、老子說:「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所謂「自勝者強」,是指真正的強者,不在於贏過別人;而在於戰勝自己。現代社會中,許多人喜歡跟別人競爭,卻不願好好面對自己,克服自己的弱點。其實,只有改進自我,才能強化自我、成就自我。請根據親身感受或所見所聞,以「自勝者強」為題,寫一篇文章。論說、記敘、抒情皆可,文長不限。
答案:【參考範文一】
「黃金葛不徒羨玫瑰的美麗。」父親曾經站在陽臺邊對我如此說道,而這句話也成了我的座右銘,是我時常拿來激勵自己的話。
生活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我常能感受到自己的身邊簇擁著玫瑰,他們的美豔令人側目,他們的尖刺使人敬畏。反觀自己卻綠得普通,只是一株黃金葛。「我羨慕!我好羨慕玫瑰!」是該在心中如此吶喊,對現實怨懟,對自己感到自卑嗎?還是應該好好的吸收土壤中的養分,努力成長,長成了自己特有的堅韌的「節」?我想選擇後者。
若能明白「自勝者強」的道理,當面對競爭與比較時,就不會只是看著別人而低頭為自己嘆氣,而會好好改正自己的缺點,發揮自己所長。唯有戰勝自己,才能戰勝得了別人。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我想老子的智慧裡,所謂的不爭,並不是不爭氣,不去競爭,而是要先審視自己的內心,先了解自己,戰勝自己。自然現象與歷史發展都可以證明這點。
善於面對自己,就像水。在老子的智慧裡,水總是我們人生當中的導師。水不羨火,儘管火擁有強大的力量,它燃燒、發光、發熱。但水的低溫與柔弱,也成就了自己的強大,並且能夠創造出鬼斧神工的千山萬壑。善於反思,強化自己,就像歷史上的文人,就像蘇轍不羨慕他的大文豪哥哥-個性不同,文章當然也不一樣,溫柔和平的個性,善於養氣的觀念,這些都是他與蘇軾不同的地方。他不強求自己詞理精確有如蘇軾,但他的「體氣高妙」卻也是蘇軾所無法做到的。
其實,在放下與別人競爭的觀念之後,當然心情也會跟著放鬆。但是仍然不能夠鬆懈,要好好的改進自己。「自勝者強」,克服自己心中的魔鬼,才能夠成為自己的「英雄」。就像那匹害怕自己影子的馬,克服了自己心中的恐懼,才能夠成為亞歷山大坐騎,面對自己,讓自己也成為了「英雄」。已經戰勝了「自己」的人,別人將再也無法戰勝他。一個人無論如何努力還是無法成為另一個人,畢竟人是不同的個體啊!能成就強大的自己,那麼,就會成為真正的強者,因為只有戰勝自己的人,能夠被如此稱呼!(景美女高/藍立晴)
【參考範文二】
從小到大,我們不停的比較與被比較。小時候比誰可愛,學生時期互比成績,壯年時大家比事業、比家庭,到了晚年,還得比誰的兒女孝順。我們總是希望能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較中,勝過別人一點點。假使如此真能滿足人類內心幽微處,或多或少的虛榮心,但是然後呢?
在接二連三的競爭中,有些人被淘汰了,有些人在不安與恐懼中倖存了,然而他們並沒有放下內心的惶恐,仍舊不停回頭張望、環顧四周,無時無刻不在擔心敵手的動態是否危及他們的生存,更甚者因其掌握的敵方情報不足而焦慮,食不下嚥、輾轉難眠。不過此刻卻有另一群人神態自若,兀自坐在一邊不受旁人情緒的牽引,不會群聚交頭接耳談論他人的弱點,只專心的,試圖從前一次的競賽中,發掘與改進自己的不足,試圖在下一次的競爭中,使自己更上層樓。
謝坤山,在一次工廠的意外中失去了雙手,遭逢此變故,他非但沒有因此自憐自艾,失去了樂觀勤勉的心,反而重拾幼年最愛的畫筆,以口代手,一筆一畫,點滴繪出自己的另一片天空。他深刻的體認,事故發生之後,所要超越的絕不是任何人,而是他自己,更精確的說,是自己的心。於是,即使沒有顯見的目標,他依舊踏實的前進,因為他深信,只要循序漸進,每一天都比前一天的自己更進步,就是贏得了全部。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人生的旅途上,小至考試入學,大至生死關頭,我們會遇見的對手不知凡幾,若是一味的想挑出別人的短處使自己獲勝,終致淪落無底深淵,永難超脫。真正能得到勝利的,是那些在過程中不斷審視自我、改正缺失,一步一腳印充實內在的人,是那些嘗試勝過自我的人。(景美女高/蔡必婕)
解析:(一)題目文字雖引自《老子》,但因有詳細說明,所以當不致於誤解題目,或看不懂題目意思。其實這個題目與引文中「戰勝自己」的意思是一樣的。
(二)題目要求根據親身感受或所見所聞來撰寫,如果親身感受豐富頗多者,可以選擇用記敘、抒情的角度來書寫。如若親身感受不多,則可以用別人的經驗(即所見所聞),撰寫成一篇論說文。
(三)題目引文雖有提到「跟別人競爭」,但沒有論及其弊病。考生撰作時,除陳述「戰勝自己」的重要與意義外,亦當略述過度或一味與別人競爭,有何害處,藉以凸顯「自勝」的可貴。
(四)老子認為「柔弱勝剛強」,因為「木強則折」,「堅強者死之徒」,所以「強大處下」。但這個題目的文字卻是「自勝者強」,很明顯這裡的「強」是被肯定的。考生應改思考︰何謂強?什麼是人生真正的堅強?
(五)以舉列自己的經驗或感受為主的記敘、抒情文,應配合哲理的闡述。以論述此一道裡為內容的論說文,則應慎選事例輔證。事與理,兩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