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寫銀行】102解析與範文
一、閱讀框線內文章之後,請以個人想法,評論作者的觀點。文長約 100~150 字(約 5~7 行)。
世間沒有什麼一個人必讀之書。因為我們智能上的趣味像一棵樹那樣地生長著,或像河水那樣地流著。只要有適當的樹液,樹便會生長起來,只要泉中有新鮮的泉水湧出來,水便會流著。當水流碰到一個花崗石巖時,它便由巖石的旁邊繞過去;當水流湧到一片低窪的溪谷時,它便在那邊曲曲折折地流著一會兒;當水流湧到一個深山的池塘時,它便恬然停駐在那邊;當水流沖下急流時,它便趕快向前湧去。這麼一來,雖則它沒費什麼氣力,也沒有一定目標,可是它終究有一天會到達大海。(節錄自林語堂〈讀書的藝術〉)
答案:【參考範文一】
讀書的目的在於獲取樂趣與新知。人人各有所好,趣舍萬殊,自然有著不同的樂趣,新知的層面廣泛,人們對新知的看法亦有所差異。所謂必讀之經典是不存在的,人各有所好,只要找到符合心中的書籍,自然成為自己的經典。獲取新知與樂趣乃是讀書的目的,然殊途同歸,我們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書籍即可。(景美女高/陳秀彥)
【參考範文二】
在浩瀚無窮的茫茫書海中,究竟有什麼是必讀之書?即使讀遍《論語》、《孟子》,如果不能體會,終究與自己無涉。不如靜下心來,配合自己如流水般的人生閱歷,一如林語堂所說的,順應著自然,在人生中不同的風景中,尋找自己獨特、必讀之書。讓閱讀滌淨自己的心靈,讓心靈如清澈流水,最後奔向那包容一切缺憾和自由的大海。(景美女高/黎育如)
解析:(一)全文的重點有兩點︰
(1)「世間沒有什麼一個人必讀之書。因為我們智能上的趣味像一棵樹那樣地生長著,或像河水那樣地流著」-閱讀的書籍因人、因時而有所不同,總是須配合每個人的「趣味」。
(2)「雖則它沒費什麼氣力,也沒有一定目標,可是它終究有一天會到達大海」-閱讀並不辛苦,也不必先立下目標,總要由它自由、適性的發展。
(二)題目要求「評論作者的觀點」,因此須以論說文形式書寫,而且重點在「評論」。
(三)每個人都有閱讀經驗,因此所謂「個人想法」,當結合個人的閱讀經驗。
(四)評論所持意見可正可反,但立論必須統一。例如︰若同意林語堂的「世間沒有什麼一個人必讀之書」,便必須也同意「(閱讀)沒有一定目標」。不可既支持「沒有什麼一個人必讀之書」,但卻反對「(閱讀)沒有一定目標」。
二、閱讀框線內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幾段文字後,回答問題:
(一)綜合材料(甲)與材料(乙),說明蘇轍提及的「養氣方法」有哪些?
(二)就材料(乙)蘇轍的自述,說明材料(甲)與〈上樞密韓太尉書〉的寫作目的有何關聯?
答案必須標明(一)(二)分列書寫。(一)(二)合計文長限 200~250 字(約 9 行~12 行)。
材料(甲):
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今觀其文章,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此二子者,豈嘗執筆學為如此之文哉?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材料(乙):
且夫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轍之來也,於山見終南、嵩、華之高,於水見黃河之大且深,於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故願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然後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
轍年少,未能通習吏事。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偶然得之,非其所樂。然幸得賜歸待選,使得優游數年之間,將歸益治其文,且學為政。太尉苟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答案:【參考範文】
(一) 蘇轍在文章中先以孟子和司馬遷做為「養氣」的例子,指出可以像孟子以養天地浩然之氣來充實自己,亦可如司馬遷用行天下、交豪俊的方式來培養自己的奇氣。而蘇轍也以自己為例,說明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用自己在京城盡天下奇觀的經歷,與交結一代賢人的期盼,來呼應孟子和司馬遷的養氣之法。
(二) 蘇轍首先以養氣之法來表達自己的文學觀念,再以自己遊歷京城,見山、見水、見人的壯遊經歷,凸顯自己博覽群書之後,欲藉外力來激發自己的「志氣」。如見山之穩重、見水之遼闊,而最重要的就是見賢人以壯大志氣,這也正是蘇轍書寫的用意,推引出自己欲見太尉來完整自己養氣以為文的目的。(景美女高/黎育如)
解析:(一)文中的「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是通過自我的道德修養以養氣;「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游」,是以增加閱歷、擴大交遊中去養氣;「盡天下之大觀」,則凸顯在周覽四海名山大川外,還須交結一代賢人以養氣。
(二)〈上樞密韓太尉書〉的結構為︰為文須養氣(材料(甲))養氣須壯遊 壯遊須見太尉 見太尉以助益為文(材料(乙))。從末段(即材料(乙))可知,蘇轍求見韓琦不是為了求官,而是為了「助益為文」,因此首段(即材料(甲))的立論便可視為是在替全文定調。
(三)寫作時須切實回答問題,著重分析文章的邏輯。
三、曾永義《愉快人間》說:「為了『人間愉快』,就要『人間處處開心眼』,就要具備擔荷、化解、包容、觀賞等四種能力,達成『蓮花步步生』的境界。」這是一段充滿生命智慧的哲思。「人間愉快」,可以是敞開心胸、放寬眼界的自得;可以是承擔責任、化解問題的喜悅;可以是對周遭事物的諒解和包容;可以是觀照生活情趣的藝術;也可以是。請根據親身感受或所見所聞,以「人間愉快」為題,寫一篇完整的文章,記敘、抒情、議論皆可,文長不限。
答案:【參考範文一】
元朝詩人鄭允端有首〈詠蓮〉詩︰「本無塵土氣,自在水雲鄉。楚楚淨如拭,亭亭生妙香。」淡雅的蓮花盈盈玉立於池中,是如此自在地迎著微風,飄散十里幽香,彷彿品察了人間的一切愉快。賞蓮,也讓我沾染了蓮的自在自適,體會了人世間的欣喜與愉悅。
在雨中漫步於植物園,我最愛在蓮花池畔駐足。看那一朵朵紅豔傲然挺立,與碧綠的蓮葉,相映成趣。一縷清芬飄散,令我醺然欲醉。池中的美人個個綠腰紅頰,沒有搔首弄姿的媚態,反而予人一種清雅溫婉之感。賞蓮不只是觀照生活的情趣,更是對人生的哲思。蓮之所以能出淤泥而不染,乃在於它不計較生長於髒汙的軟泥中,一心追尋挺出水面的傲然與自得,不受牽絆,定心靜性,笑看人間,自在淡然,即享得一切快樂。我凝視著婉約雅致的蓮花,體悟到人生亦是如此,平心靜氣,自然煩惱不存;捨去不必要的羈絆,而喜悅自來。
人間的愉快在於擁有自在平靜的心。即使不是佛教徒,亦能領悟總是端坐於蓮花上的佛陀,慈眉善目,開示眾人須自在自得,方能得樂。蓮,不蔓不枝,是無牽掛;香遠益清,是靜心所致。蓮向世間的所有眾生顯露了人生的真諦,我透過賞蓮,習得了蓮的那一份怡然自得。
寧靜以致遠,離開植物園後,蓮的那一份恬然自在,已然長駐我的心頭。蓮愉快於人間,我得到了人間的愉快。(景美女高/陳秀彥)
【參考範文二】
日暮時分,夕陽的斜影映照在一個個沉重的背影上,走走停停間,與我擦肩而過的是忙碌、是疲憊。我熟悉的上了橋,走進了喧囂繁華的夜市,加快腳步,彎進了幽微的巷弄,一心想甩掉這城市過於沉悶的巨大磁場、過於喧囂的孤獨。
巷弄的盡頭是一座土地廟,我每天放學回家必要經過這裡。小時候,媽媽每次帶著我經過土地廟時,總會停下腳步,虔誠地雙手合十朝主殿拜了又拜。懵懵懂懂,我也學著媽媽這樣做了十年,但長大後的我漸漸懂了,在雙手合十間緊握的是一顆渴望平靜安詳的心。廟裡的阿公阿婆每當看到我時,總和藹的與我寒暄,看著我在這裡來來往往了將近十年,他們的溫暖問候一直都是我脫離巨大磁場後的慰藉,也是生活中值得珍惜的愉快與溫馨。
隱身在城市中的土地廟,雖然不算香火鼎盛,但偶爾幾個月也會有酬神大典,而每當這個時節,我總是會流連在廟裡,穿梭在滿是貢品和香火的內殿,不斷的好奇探索,是我最愉快的事。而夜間的野臺戲更是我最期待的時刻,跟著阿公阿婆們坐在小凳子上,隨著劇中的人開懷大笑、生氣吆喝。野臺戲完後,就是阿公阿婆們的講古憶舊時間,在這裡,我看見了一個個流傳在城市中的古老傳奇,還有城市中獨享的和諧愉快。
沉默在繁華夜市中的是一座平凡的小廟,但卻保有這十年來我生命中最不平凡的愉快。雙手合十,當「妹妹啊,今天在學校好嗎?」熟悉的聲音在耳邊響起,我知道,即使生活再沉悶,總是會有一個值得令我依靠、愉快的歸依。(景美女高/黎育如)
解析:(一)文章重點有︰人間處處開心眼(處處皆可努力);具備擔荷、化解、包容、觀賞等四種能力(盡責、包容、欣賞的態度);蓮花步步生(處處皆圓滿)。
(二)內容得有所論述,亦須「根據親身感受或所見所聞」,因此適宜融記敘、抒情、論說三種體裁為一,不宜純作記敘文或抒情文或論說文。
(三)所謂「擔荷、化解、包容、觀賞」四種能力,一如人生的動與靜︰承擔責任、化解問題,是儒家情懷,為一種剛健自強的動力;包容周遭事物、觀照生活情趣,是道家情懷,為一種隨順逍遙的境界。人生偏一不可,須得動靜平衡,剛柔相濟,才有人間愉快的生活。
(四)曾永義教授於試後接受訪問說︰人間愉快就是希望在生活、學習中都有愉快感覺,包括親情、友情、談戀愛或是看到大自然景象,把愉快感覺與心中體悟寫出即可,應是很好發揮的題目。每人都能感受生活的愉悅,社會就會健康,應是命題老師出題的想法。(節錄自 2015 年 1 月 28 日《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