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寫銀行】105解析與範文

08/12/2019

※學校將舉辦一場學習成果展,主題為「改變與轉化」,以下是你應完成的任務:

候選素材說明:

  宇宙及人世間許多現象呈現出改變和轉化的軌跡,如落花化作春泥、咖啡渣成為製衣的原料、老屋再生為新的文化空間、或是改變耕作方式,重新找回土地的生命......。請就相關知識或見聞,提出一項事例,並說明所選事例和成果展主題間的關聯,以參加甄選。文長約 100~150 字(約 5~7 行)

答案:【參考範文一】

  都市中,總有許多值得發展的空間被荒廢,例如久無人管的花園、荒敗不堪的空地等等。然而因為居民主動的彩飾、整頓與清掃,讓雜草廣布的荒雜草叢,綻放出鮮麗紅花、長出蒼翠綠樹;原本被棄置的陰暗角落,蛻變成民眾樂意流連,可以放鬆心情的小天地、人人可親的靜謐之處。這就是因改變、轉化而重生的美好樂園。(景美女高/蔡季芸)

【參考範文二】

  我們所習見的相思樹葉,是由簡單的葉柄組織變化而來的,剛長出的葉子是如羽毛般柔軟的複葉,這些舊的、簡單的複葉不斷增疊,便產生了有不同功能的新樹葉。何以會有這樣的改變?一如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都需要作出一些變化,來抵禦這詭譎多變的人世,好讓我們在熙攘人群中以另一番更靈活的姿態行走自如。(景美女高/張芩瑜)

解析:【寫作引導】

(1)成果展主題為「改變與轉化」,其內涵、精神、方向可在本題題目敘述中檢得,如︰「再生、重新、找回、生命」。作答時所選的事例,須符應此一類的精神、方向。

(2)舊是新的基礎,舊的東西重新定位、省識、操作、換場域,它就會是新的。同樣的,新的事物不知改變,很快也會陳舊。生命一直在創新中,也就一直在改變,不間斷的轉化,是生命的本質。我們從事物的重生看到新的價值,也要反過來省思自己的生命價值。

(3)囿於字數限制,說明事例之文字不宜超過三行,闡述關聯性的文字才是得分關鍵。寫作時應著重由舊到新的轉折。

(4)選擇之事例將決定文章良窳,能在題目所舉事例之外,另尋其他,應該較占優勢。以下臚列一些事例,以供參考-

甘蔗渣的廢物利用︰臺糖將甘蔗渣混合瀝泥跟豬糞,再經過六個月的發酵,變成全黑有機肥。用這些有機肥種菜,把對土地的傷害降到最低,又有極高的利潤。

尿布大變身︰在蘇格蘭,使用過的尿布回收後,送往工廠分離穢物以及消菌,再將尿布內的塑膠原料與合成樹脂萃取出來,製成公園板凳、鐵道枕木與路標。在墨西哥,將尿布轉變為屋頂瓦片供居民使用。在美國,將尿布變成家具填充物。在英國,尿布可分拆成尿布套與尿布,尿布套能重複使用,尿布則拿來堆肥或直接沖掉。

建築材料永續利用︰在聖地牙哥,植物中的纖維素可以製成建材,原料取自紙箱、森林或農地的廢棄物,這些廢棄物經過混水、加熱後,可加壓塑成任何形狀的成品,廣泛用在牆板、桌子、大樓牆壁,甚至是眼鏡框,製品不但無毒還可重複利用。

寶特瓶做成衣服︰回收的寶特瓶經過加工,剪成小片後磨成纖維狀,然後再與聚酯纖維及紗紡線混合,就可拿來製造織出衣服布料的纖維。這樣的合成纖維,寶特瓶的含量可達 40%。

從廢棄電子產品中淘出黃金︰電子產品的製作過程,常常需要使用到不同的貴金屬,常見的有黃金、銀、白金等。在廢棄的電子 IC 中,1 公斤就可含約 0.5~2 克的黃金,鍍金 PC 板 1 公斤含金量則約 2~3 克。算起來,現代「電子垃圾礦」含金量比天然礦產還要高。

翻修自由女神像的廢棄物化身為時髦紀念品︰西元 1974 年美國的自由女神像進行翻新、整修,產生了堆積如山的廢料急待處理,但因紐約市對垃圾處理規定甚嚴,因此公開招標好幾個月,仍然沒有廠商願意承包廢棄物清運工程。有個名叫麥考爾的商人知道後,馬上和市政府簽訂承包合約。麥考爾召集了一群工人,把收集的廢棄物加以分類,然後將銅塊、螺絲和木頭重新熔結、加工,製作成小自由女神像,以及紐約廣場的紀念鑰匙圈,甚至連自由女神像身上掃下來的灰塵,也被他重新包裝以高價賣出。麥考爾的創意讓微賤的廢棄物頓時提高了千萬倍價值,也使自己成為身價百萬的有錢人。

咖啡渣的新用途︰能去除異味,還可除臭、除溼,作地板打蠟劑,以及當盆栽的肥料。

香蕉和鳳梨可以做衣服︰每年被丟棄的香蕉莖高達十億噸。香蕉纖維的製品,其柔軟度相當於麻和竹纖維,很適合做夾克、裙子和褲子。鳳梨葉纖維所製成新材質布料,可以像皮革一樣用於製作鞋子和包包,其成本比皮革便宜近 40%,而且還可被生物分解。


※學校將舉辦一場學習成果展,主題為「改變與轉化」,以下是你應完成的任務:

  某組選擇琦君〈髻〉為素材,擬透過女子因青絲的改變,而心境有所轉化,來詮釋展覽主題。該組將根據框線內節錄的文字,說明:五叔婆、母親、姨娘的頭髮曾出現哪些生理上、髮式上的變化?其中反映出她們面對人生的哪些心態、感受,以及調適之道?你是該組成員,請協助完成分析。文長約 250~300 字(約 12~14 行)。

  一到七月七,家家戶戶的女人都要有一大半天披頭散髮。比如我的五叔婆吧,她既矮小又乾癟,頭髮掉了一大半,卻用墨炭畫出一個四四方方的額角,又把樹皮似的頭頂全抹黑了。洗過頭以後,墨炭全沒有了,亮著半個光禿禿的頭頂,只剩後腦勺一小撮頭髮,飄在背上,在廚房裡搖來晃去幫我母親做飯。可是母親烏油油的柔髮卻像一匹緞子似的垂在肩頭,微風吹來,一綹綹的短髮不時拂著她白嫩的面頰。我心裡在想,如果爸爸在家,看見媽媽這一頭烏亮的好髮,一定會上街買一對亮晶晶的水鑽髮夾給她。父親不久回來了,沒有買水鑽髮夾,卻帶回一位姨娘。......我們全家搬到杭州以後,母親不必忙廚房,而且許多時候,父親要她出來招呼客人,她那尖尖的螺絲髻兒實在不像樣,所以父親一定要她改梳一個式樣。母親就請她的朋友張伯母給她梳了個鮑魚頭。在當時,鮑魚頭是老太太梳的,母親才過三十歲,卻要打扮成老太太,姨娘看了只是抿嘴兒笑,父親就直皺眉頭。......她(劉嫂)每天早上十點鐘來,給姨娘梳各式各樣的頭,什麼鳳凰髻、羽扇髻、同心髻、燕尾髻,常常換樣子,襯托著姨娘細潔的肌膚,嬝嬝婷婷的水蛇腰兒,越發引得父親笑瞇了眼。劉嫂勸母親說:「大太太,你也梳個時髦點的式樣嘛。」母親搖搖頭,響也不響。......
  我長大出外讀書以後,寒暑假回家,偶然給母親梳頭,頭髮捏在手心,總覺得愈來愈少。想起幼年時,每年七月初七看母親烏亮的柔髮飄在兩肩,她臉上快樂的神情,心裡不禁一陣陣酸楚。在上海求學時,母親來信說她患了風溼病,手膀抬不起來,連最簡單的螺絲髻兒都盤不成樣,只好把稀稀疏疏的幾根短髮剪去了。不久,姨娘因事來上海。自從父親去世以後,母親和姨娘反而成了患難相依的伴侶,母親早已不恨她了。她穿著灰布棉袍,鬢邊戴著一朵白花,頸後垂著的再不是當年多采多姿的鳳凰髻或同心髻,而是一條簡簡單單的香蕉卷。她臉上脂粉不施,顯得十分哀戚。......
  來臺灣以後,姨娘已成了我唯一的親人,當年如雲的青絲,如今也漸漸落去,只剩了一小把,且已夾有絲絲白髮。

答案:【參考範文一】

  文章首先提及五叔婆,她頭髮稀疏的形容與最後姨娘的形象相互呼應,代表著每個女人的最終結局-女人終將遲暮,無論年輕時如何風華絕代。而五叔婆用墨炭將頭頂塗黑,是自欺欺人,卻也可以看出女人對自己外貌的重視。

  琦君母親的頭髮由烏黑亮麗,轉變為三十歲的年紀就梳了老太太的鮑魚頭,想來是為情所受的傷害,「母親搖搖頭,響也不響」一句,顯示了琦君母親選擇的態度:沉默。

  三人中形象轉變最大者非姨娘莫屬,年輕時她的鳳凰髻、同心髻等各種流行髮式與琦君母親的樸實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也與她晚年的香蕉卷有極大的反差,而造成轉變的原因是與琦君母親相似的:她們皆在失去了丈夫之後不再打扮自己。換言之,「髻」象徵著她們的年輕歲月與美好愛情。(景美女高/張芩瑜)

【參考範文二】

  從五叔婆頭髮的稀疏微少,暗示她忙於家事的操勞,更反襯出母親烏黑柔順的髮絲是多麼亮麗美好,也映照出母親當時心情的舒緩愉悅。

  姨娘的造型繁複多變、時尚華麗,顯現她從未為家事操心的嬌貴,以及她對母親的諷刺和對鄉下婦人的鄙薄。而母親堅持老氣的鮑魚頭,則是對姨娘的無言反抗,也是對父親喜新厭舊的不滿、失望。多年過後,母親剪去日漸稀疏的髮絲,映照出她對自己的老去及歲月消逝的感嘆,也表示她剪去往日與姨娘的衝突和仇恨,所有的一切轉換成無波的淡然。姨娘的造型轉向樸素、髮式趨向單調,使得過去青春年華時的亮麗,與如今落寞的對比,十分強烈,也暗示她與母親間的對立早已消失,心境上已逐漸甘於淡泊。最後姨娘斑白的疏髮,所透露的是往日繁華終不再得,而時間亦帶走了過去的仇恨,總會一點一滴的沖淡往日的美麗與哀愁。(景美女高/蔡季芸)

解析:【寫作引導】

(1)重點都在母親與姨娘,題目卻包含了五叔婆,看其敘述,也必須寫出其頭髮生理上、髮式上的變化,與面對人生的心態、感受及調適之道。五叔婆在全文中出現寥寥數行,不知從何知其「面對人生的心態、感受及調適之道」,此一人物成了本題最大難處。建議書寫時此人所占篇幅宜。

(2)五叔婆頭髮的生理變化︰頭髮掉了一大半,只剩後腦勺一小撮頭髮。其髮式變化︰用墨炭畫出一個四四方方的額角,又把樹皮似的頭頂全抹黑了。面對人生態度︰仍要用墨炭畫出額角,將頭上抹黑,有堅持到底不願放棄的精神,即使聊勝於無,也要維持形象。

(3)母親「烏油油的柔髮卻像一匹緞子似的垂在肩頭,微風吹來,一綹綹的短髮不時拂著她白嫩的面頰。」姨娘介入家庭之後,母親不僅梳了個令姨娘抿嘴笑,父親看了皺眉的「鮑魚頭」,甚至作者為母親梳頭「手中捏著母親的頭髮,一綹綹地梳理,可是我已懂得,一把小小黃楊木梳,再也理不清母親心中的愁緒。」「出外讀書以後,寒暑假回家,偶然給母親梳頭,頭髮捏在手心,總覺得愈來愈少。」後來母親「連最簡單的螺絲髻兒都盤不成樣,只好把稀稀疏疏的幾根短髮剪去了。」這髮由密而疏、由黑而白的變化過程,正是作者母親所經歷的一段人生最艱難的歷程-婚姻生變、幸福落空、母女離別等,這表面看來始終逆來順受的母親,內心深處的煎熬,愁緒之深重,生活之孤單,其實不難想像。

(4)姨娘經常梳各式各樣的頭:鳳凰髻、羽扇髻、同心髻、燕尾髻等「襯托著姨娘細潔的肌膚,......越發引得父親笑瞇了眼。」然而,在作者父親死後,姨娘「穿著灰布棉袍,鬢邊戴著一朵白花,頸後垂著......一條簡簡單單的香蕉卷。」來臺後,姨娘「當年如雲的青絲,如今也漸漸落去,只剩了一小把,且已夾有絲絲白髮。」從姨娘髮式的改變,給人容顏易衰,青春難永久的哀感,也是她對所愛之人情意堅定的表露。甚至,姨娘髮式的改變,也是已體悟到:人世沒有解決不了的紛爭,沒有恆久的愛與恨。

(5)因篇幅有限,以人物分項書寫較為適宜。


三、104 年 8 月 8 日,蘇迪勒颱風來襲,臺北市龍江路有兩個郵筒遭強風吹落的招牌砸歪,因而被戲稱為「歪腰郵筒」。由於歪腰郵筒姿勢可愛,民眾紛紛到該地拍照,使「受災」郵筒意外產生療癒功效。此一新聞甚至引起外國媒體注意,美、日皆對臺灣人民在天災及苦悶的生活中所展現出的幽默感印象深刻。稍後,中華郵政更推出特製郵戳(附圖)及「人生嘛,歪腰也無妨」等一系列主題式明信片,頗受歡迎。

  請就上述新聞事件,以「我看歪腰郵筒」為題,寫一篇完整的文章,陳述你的看法、感想、或評論,內容須切合「歪腰郵筒」所引發的現象或迴響,文長不限。

答案:【參考範文】

    我看歪腰郵筒

  我原本以為,這又是某種令人嗤之以鼻的噱頭。

  強颱肆虐之下,我們家也是眾多受災戶的其中一員。日夜為善後的忙亂煩擾不堪,我以為大家都和我一樣,心頭充溢著怨懟憤怒;我以為大家都和我一樣,在焦頭爛額之餘,已經無法體驗人生中任何些微的精采,或幽默;我以為,強颱早已將大家對重建家園的信心,崩壞成毫無希望的存在。因此當我看到歪腰郵筒的消息時,我以為民眾的反應將是冷漠而不屑,網友們的辛辣批判將淹沒郵局,讓它從此消聲匿跡。

  然而,事實告訴我,我太小看臺灣人的幽默樂觀,和隱藏心中的堅忍。新聞播報的不再是荒敗悽慘的災難情報,而是民眾排隊搶拍照時歡樂的笑語;網路充斥的不再是災民痛苦的怨嘆和令人心碎的慘況,而是大家直呼可愛的正面迴響;外媒分析的不再是臺灣鉅額損失的金額,而是讚嘆於人們在苦難之中,獨有的堅強與樂天。歪腰郵筒颳起讓人耳目一新的歡樂旋風,交織著正面積極的溫暖浪潮。

  原來,臺灣用最特別幽默的方式復甦。原來,讓我們得以在遭逢巨變之後奮勇再起的希望,從來不是國外的援助,而是來自於我們自己,來自於臺灣人。是這份堅毅樂觀的驕傲與勇氣,讓我們無懼的從災難中重生;是網路上超載的暖意與積極,讓我們抬頭迎戰接踵而至的艱難;是歪腰郵筒令人放鬆的幽默、樂觀,和苦中作樂的自適與坦然,伴隨大家同聲一氣的希望與祝福,溫柔的填補這片滿目瘡痍卻無比堅強的土地。

  回到家中,看著客廳的凌亂紛雜,內心滿溢的不再是瀕臨潰堤的怨憤,而是平靜安定的暖意,和亟欲重整家園的動力。我想,是歪腰郵筒帶來的放鬆與愉悅,讓我得以重拾笑容,滿懷勇氣面對眼前的困難;我想,是歪腰郵筒激盪的歡樂,讓我體認到我所能張手收容的,是如此珍貴而無懼的希望。(景美女高/蔡季芸)

解析:【寫作引導】

(1)以下為一些較為深刻的評論︰

歪腰郵筒恰是災害黑暗面的「正面投射」,是一種對災害文化的生活反思。這樣的反思可以喚起感性訴求,對照搶電揍人的暴戾氣息,與各地對自己權益受損,如航班、飲水、路權、用電等要求盡快解決的「數位化公民」來說,歪腰郵筒無聲的傾斜聆聽,似乎能為當前資訊社會光速化下焦躁靠臉書爆料的我們,靜下來看看生活的環境。

傳播媒體重北輕南,重「網友婉君」輕「數位落差族群」的現象日益嚴重。於是郵筒歪了報一整天的新聞,臺北小紅小綠所得到的「萌」關愛,勝過南部和東部歪腰郵筒。主要城市資訊流通上的優勢,對其餘地區失衡的傳播者來說,要不無感,要不就趨於跟隨附和分享。

因為突然爆紅的現象,大陸淘寶網站已經開始在賣歪腰郵筒相關的鑰匙圈與磁鐵等文具,但歪腰郵筒目前並不是文創產物,消費者不太能真實感受到或體驗「產品」背後所要傳遞的文化意念。當下歪腰郵筒的熱潮,取決於視覺感官暫留,眾人炫耀打卡分享的「標的物」。往後還要靠時間記憶,歷史教育,讓歪腰郵筒因地點和造型的獨特,深化排隊拍照民眾未來情感升華思考,才能有文創環境的建立。(以上摘引自《中國時報》 2015 年 8 月 13 日,趙哲聖〈歪腰郵筒 另一棵金城武樹〉)

兩個歪腰郵筒之所以迷倒了我們,是因為它意外地凝聚了我們的集體記憶:所有臺灣人對於颱風的感受、那一夜的狂風暴雨的每一個腦海中的鏡頭、南京和龍江路口的街景和氛圍、清早發現郵筒歪頭時的驚訝片刻和會心的幽默,甚至包括了其後群眾的不可思議的傻像......,這看不見的點點滴滴情感記憶才是小紅小綠真正迷人的原因,絕對不是幾片鐵合起來的兩個方罐頭啊。(摘引自《中國時報》 2015 年 8 月 12 日,〈不只是兩個鐵罐頭!龍應台:搬走小紅小綠才真愚蠢〉)

人類看東西時,都有一種將眼前事物解讀為自己熟悉物體的傾向,尤其當眼前物體某些特徵接近於「人臉」或「人體」時,這種傾向更為強烈。歪腰郵筒馬上讓我們聯想到「彎腰的人」,一旦被賦予擬人化形象後,對「人」的情感便自動投射到郵筒上,大家就覺得郵筒有了生命,也變可愛了。

從地點角度分析,當時郵局擔心歪腰郵筒的熱潮影響附近交通,想把郵筒移到其他地方,沒想到引起許多人反對,因為擔憂郵筒移走,就切斷和所在地的關聯,我們就無法看著郵筒,想像著它在颱風夜被飛落招牌打中,卻仍屹立不搖立在原地,整個故事和背後意義都沒了!這個爭議可進一步思考:所在地點的不同,對事物有何影響?達達主義之父杜象把小便斗搬進美術館展覽,宣稱「小便斗在家裡就只是小便斗,但把它搬進美術館後,它就成了藝術!」杜象是在諷刺傳統大眾對於藝術的定義有多麼的狹隘,但我們也可深入探討「環境與地點」對於生活各種事物的影響力。(以上摘引自《聯合報》 2016 年 1 月 23 日,傅斌暉〈我看歪腰郵筒-藝術的思考豐富生命潤滑劑〉)

(2)從以上各則討論可知,這個議題原有如此多面向的思考角度,不論是文化層面(城市記憶、市民精神、文創價值)、藝術層面(美感內涵、表現主義)、社會角度(名人效應、降低衝突)、媒體角度(網路傳播、平臺媒介)等等,都有可談可評之點。論述時不宜包含過多焦點,最好選取一個角度,先描述現象事實,再提出自己的觀察與批判,兼及正反面。

(3)切忌只在輕鬆趣味處著眼,描述形容郵筒如何可愛,全文變成記敘文,或是托物寫志,成了「我對歪腰郵筒的聯想」,這樣都是忽略了題目的求(內容須切合「歪腰郵筒」所引發的現象或迴響),會被判離題。換言之,能表達現象背後的嚴肅思考或意義者勝。

回上一頁
Create your website for free! This website was made with Webnode. Create your own for free today! Get star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