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寫銀行】108解析與範文
一、知性的統整判斷:
糖對身體是有好處的,運動過後或飢餓時,適當地補充糖會讓我們迅速恢復體力。科學研究也發現,大腦細胞的能量來源主要來自葡萄糖,當血糖濃度降低時,大腦難以順利運轉,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或做事效果不佳。不過,哈佛醫學院等多個研究機構指出,高糖飲食會增加罹患乳癌及憂鬱症等疾病的風險;世界衛生組織也指出,高糖飲食是造成體重過重、第二型糖尿病、蛀牙、心臟病的元兇,並建議每日飲食中「添加糖」的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 10%。以每日熱量攝取量 2000 大卡為例,也就是 50 公克糖。我國國民健康署於民國 103 年至 106 年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中,有關國人飲用含糖飲料的結果如圖 1、圖 2 所示。
請分項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一):國民健康署若欲針對 18 歲(含)以下的學生進行減糖宣導,請依據圖 1、圖 2 具體說明哪一群體(須註明性別)應列為最優先宣導對象?理由為何?文長限 80 字以內(至多 4 行)。(占 4 分)
問題(二):讀完以上材料,對於「中、小學校園禁止含糖飲料」,你贊成或反對?請撰寫一篇短文,提出你的看法與論述。文長限 400 字以內(至多 19 行)。(占 21 分)
答案:【參考範文一】
(一) 由圖 1 可明顯發現,相較於其他年齡層,十八歲以下的青少年族群皆有偏好含糖飲料的趨勢,依據圖 2 可進一步得知十三至十五歲的國中男生族群,應列為最優先宣導對象。
(二) 糖是一種甜蜜的負擔,不論大人或小孩均難以抗拒它的誘惑。適當攝取能補充能量,但對於沒有危機意識的孩子來說,一不小心就容易過量攝取,因此我認為學校應該要禁止販賣含糖飲料,為學生的健康把關。
引文提及過量攝取糖分易造成乳癌、憂鬱症、心臟病等疾病。由圖 1 和圖 2 顯示十八歲以下的學生每週至少飲用一次含糖飲料的人數、每週平均喝的次數皆明顯偏高。其中國、高中男生甚至平均每天飲用超過一次,可見他們在含糖飲料的攝取上似乎不易節制。
中、小學學生容易受到同儕影響,常常一下課便結伴去福利社,購買風味極佳的飲品,或是體育課後喝上一罐罐的飲料解渴。有些人甚至把飲料當水喝,簡直是本末倒置!由此可見,學校應該杜絕含糖飲料,以期能有效降低學生罹患相關疾病的風險。
適量攝取糖對身體是有益的,無奈多數學生總是無法控制喝飲料的慾望,學校在禁止含糖飲料之餘,或可以販售牛奶、低糖豆漿來取代,不但讓學生適度補充體力,也可降低罹患疾病的風險,一舉兩得。(基隆女中/謝明璇)
【參考範文二】
(二) 生活在現今社會蓬勃發展的氛圍之中,人們多數時間是處在忙碌的活動狀態,因為無法妥善分配時間,所以大多數人選擇以外食來解決三餐問題。而伴隨外食常出現的含糖飲料,是否因攝取過多而造成健康的負擔?
糖是身體必須的養分,如同引文中所提到的,糖對人體的影響,可以分成對大腦的影響及高糖飲食兩個層面。若大腦細胞缺乏葡萄糖,可能會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妨礙思考與學習,影響做事效率等問題;反之,高糖飲食則容易誘發憂鬱症、糖尿病、心臟病等病症。
縱使糖分的攝取多寡影響我們的身體,但不能否認的是,糖的確有益我們的體力恢復與大腦運作,所以我反對中、小學校禁止含糖飲料,因為在繁忙的校園生活作息中,這項措施將讓學生在運動過後或飢餓時,想暫時利用含糖飲料補充體力變得更加困難。
既然過多或過少的糖分,都無益於身體,從中、小學校的學生攝取含糖飲料調查結果,我建議不如多加強宣導「適當、適量補充」觀念,讓生活與飲食儘可能達到健康的平衡點。(基隆女中/白欣平)
解析:【寫作引導】
(1)圖表題答題原則:「圖表判讀」題型多以圖文整合的形式呈現,圖用以示意,文重在說明。本題以柱狀圖呈現國人飲用含糖飲料的調查結果。故判讀的重點,在於爬梳圖示和表格的統計數據與說明文字。本題在作答時,須就提問要求,依據「圖 1」與「圖 2」具體說明「國中男生族群」應列為「最優先」的宣導對象,並分別掌握簡明扼要、核實闡述的寫作原則,在字數限制範圍內敘明理由、提出個人觀點。
(2)問題(一):依據圖表判斷,圖 1 橫軸為各年齡層「國人每週至少喝 1 次含糖飲料之人數百分比」;縱軸為各年齡層中「全體」、「男生」、「女生」的百分比數據。相較之下,圖中可見 18 歲以下的學生族群每週至少喝 1 次含糖飲料之人數百分比偏高,其中國中男生 95.7%與高中男生 94.0%位居前二名。圖 2 橫軸為各年齡層「國人每週至少喝 1 次含糖飲料者,其每週平均喝的次數」;縱軸為各年齡層中「全體」、「男生」、「女生」的飲用含糖飲料「每週平均次數」。與圖 1 相互參照,可進一步發現國中男生每週平均喝 9 次,仍高於高中男生每週平均喝 8 次,由此可推知「國中男生」這個族群應列為「最優先」宣導的對象。
(3)問題(二):讀完題目中的圖文材料,對於「中、小學校園禁止含糖飲料」,須撰寫一篇短文,本題要求明確表示贊成或反對的立場,並提出支持該立場的看法與論述。寫作時應結合知識見聞與具體的生活經驗,比較分析含糖飲料攝取的利弊得失,切勿僅重複引述題文內容或流於個人感受之抒發,而缺少回應問題的辯證與論述。
二、情意的感受抒發:
甲、 (陶潛)為彭澤令。不以家累自隨,送一力給其子,書曰:「汝旦夕之費,自給為難。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勞。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力:勞役、人力。旦夕之費:日常的花費。薪水:打柴汲水。)
(《南史.隱逸.陶潛傳》)
乙、 飯後,眾人各自有事離去,留下貞觀靜坐桌前獃想。她今日的這番感慨,實是前未曾有的。
阿啟伯摘瓜,乃她親眼所見。今早,她突發奇想,陪著外公去巡魚塭,回來時,祖孫二人,都在門口停住了,因為後門虛掩,阿啟伯拿著菜刀,正在棚下摘瓜,並未發覺他們,祖孫二個都閃到門背後。貞觀當時是真愣住了,在那種情況下,是前進呢?抑是後退?她不能很快作選擇。
然而這種遲疑也只有幾秒鐘,她一下就被外公拉到門後,正是屏息靜氣時,老人家又帶了她拐出小巷口,走到前街來。
貞觀人到了大路上,心下才逐漸明白:外公躲那人的心,竟比那偷瓜的人所做的遮遮掩掩更甚!
貞觀以為懂得了外公的心意:他怕阿啟伯當下撞見自己的那種難堪。
事實上,他還有另一層深意,貪當然不好,而貧的本身沒有錯。外公不以阿啟伯為不是,是知道他家中十口,有菜就沒飯,有飯就沒菜。
(改寫自蕭麗紅《千江有水千江月》)
閱讀甲、乙二文,分項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一):請依據甲、乙二文,分別說明陶潛對於人子、外公對於阿啟伯的善意。文長限 120 字以內(至多 6 行)。(占 7 分)
問題(二):陶潛或者外公對他人的善意,你可能也曾見聞或經歷過,請以「溫暖的心」為題,寫一篇文章,分享你的經驗及體會。(占 18 分)
答案:【參考範文一】
(一) 由甲文「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可推知陶潛對人子的善意,表現在希望兒子懂得推己及人之道,望其子能將心比心,善待同為人子的長工;乙文中外公理解阿啟伯家人口多,「有菜就沒飯,有飯就沒菜」,生活貧困,而貧本身沒有錯,他將善意表現在拉著貞觀閃躲正在偷瓜的阿啟伯。
(二) 溫暖的心
時時為人著想,設身處地的同理他人的立場,這樣的善意十分難得,就像黑暗中的一絲微光,又如同寒冬中的一杯熱茶,又好似乾枯了好幾天的大地降下一場及時雨。善意,只要一點一滴的累積,就能讓人感到溫暖,覺得窩心。
記得國中時的我,因父母親工作忙碌,放學後的下一站,便是趕赴補習班繼續課後的學習,早出晚歸的生活順勢成為我的生活日常。也因如此,我和妹妹只能用「約定」的方式,在補習班下課後,儘快趕回家陪她玩遊戲。然而,重視朋友的我,卻總是在補習結束的當下,把和妹妹的約定拋到九霄雲外,更在補習班逗留,和同學玩到七晚八晚才甘願回家,回到家,可以玩遊戲的時間也早就如劇情般的飛逝。當下,我只能低著頭,尷尬地向妹妹道歉。
面對我的道歉,妹妹總是貼心地說可能是我功課太多,抑或是要準備隔天的考試,失望的表情背後卻未曾怪罪。這種狀況,就像季節的春夏秋冬般,周而復始,不斷上演。每當聽到妹妹如此這般的說話,多數時候,我是無法做任何回應的。事實上,我深知自己並非勤奮認真的留在補習班複習功課,而是為了貪玩一場遊戲而流連忘返,為我的食言設想許多理由的妹妹,一點一滴的善意,卻在我的內心留下許多的愧疚。
這份愧疚感,隨著國文課堂上老師的說解為我暗黑的心情找到一道曙光。管鮑之交的典故,讓我想起了妹妹,她就像故事中的鮑叔牙,總是設身處地為家境不好的管仲著想。比如和管仲一起做生意,總是讓管仲拿取較多的利潤,鮑叔牙不說他貪,而是了解他窮;又好比管仲多次打仗多次逃跑,鮑叔牙卻說他是擔心家中的母親。妹妹那單純地為人著想和包容,在下課鐘響之際,彷彿寒冬中的一杯熱茶,溫暖我心。
善意,是一份理解、體諒和包容。妹妹的善意,如久旱逢甘霖般,讓我體會暖心的滋味,我想人們需要時常懷有這樣的善意,在心中埋下一顆名為「體貼」的種子,日後長成結實纍纍的大樹,在他人需要幫助時,發揮同理心,傳遞這些溫暖。(基隆女中/方雨欣)
【參考範文二】
(二) 溫暖的心
微風輕拂臉頰,我抬頭仰望穹頂,我伸手想抓住流雲,但卻因時間的推進,讓雲朵倉促地離去。在茫茫人海中,我們總汲汲營營的想追求些什麼,卻往往徒留自己獨自在原地,或躊躇不前,或徘徊不已。而一道曙光撥開陰霾的瞬間,讓我依稀看見遠方透出一絲微光,是人性的光輝及悸動。
處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何時開始,我們的視野只剩下名和利?何時開始,我們的世界只剩下刻薄與寡情?在歷史的推演之下,似乎沒有一個時代像現今如此需要人際的互動。也許我們容易因為眼前的私利而蒙蔽仁慈之心,看著陶潛離鄉背井至彭澤擔任縣令,不忘叮囑其子善待同為人子的長工;看著《千江有水千江月》的貞觀外公善待偷摘瓜的貧苦之人阿啟伯,他們的善意彷彿救贖者,用溫暖的心感召身邊的人,一起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流水般的青春年華,我們經歷的還不算多,但仍有幾件值得一提。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為了臺東貧困弱勢的「黑孩子」們,返鄉創辦書屋的「陳爸」。年輕時的陳爸,一心顧著賺錢,每天早出晚歸,與家人的相處時間變少,親子關係愈來愈疏離,在家庭即將崩解之際,他毅然決然帶著家人搬回家鄉臺東。從一開始的挽救家庭關係,到後來擔任孩子學校的「故事爸爸」,陳爸看見社區孩子們生命中的貧窮、受虐、孤單、無助的種種經歷,讓他想要為這些孩子們盡一份力。
對這些弱勢家庭的孩子們來說,想要好好讀書,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從花光自己所有積蓄,到四處去籌錢募資,到開始有志工加入,陳爸付出龐大的財力和精力,只為了插手弱勢孩子們的人生,只為了給他們一個正常長大的機會,打造「孩子的書屋」,把別人的孩子當自己的孩子教養,陪伴許多孩子走過生命中的困境,陳爸的初衷,來自於一份同理心。
穹頂之下,人心不應是漫無邊際的黃沙,應似溫柔堅韌的波濤,碰到岩岸的侷限,才拍打得如此精彩。世事豈能盡如人意?即使自己的力量微薄如蝴蝶振翅般,也希望盡一份心力,但求多一分同理、多一點善意,溫暖人心,也讓世界因為我們而更加溫暖。(基隆女中/白欣平)
解析:【寫作引導】
(1)甲文敘述陶潛前往彭澤縣擔任縣令時,並未攜家帶眷赴任。上任後,他派遣一個長工給兒子,並附上一封信,信中提到自知兒子日常生活已難自給自足,應無餘力雇請長工。於是送一個長工給兒子,幫忙打理家事,減輕兒子持家的負擔。文末更提點兒子,派遣協助家中勞務的長工也是人家的兒子,叮嚀兒子要善待長工。引文中「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為答題時須掌握的關鍵句。
(2)乙文敘述貞觀親眼目睹阿啟伯遮遮掩掩地偷摘瓜,外公拉著貞觀閃躲眼前所見熟人偷瓜之舉,祖孫二人當下的閃躲行徑比起阿啟伯的遮遮掩掩更甚。貞觀原本以為外公是顧慮阿啟伯當下撞見祖孫倆的難堪,後來才領悟到外公的深意在「貪當然不好,而貧的本身沒有錯」。同理阿啟伯的「貧」,即是作答時應掌握的關鍵句。
(3)問題(一):依據甲、乙二文,分別說明陶潛對於人子、外公對於阿啟伯的善意。由甲、乙二文的關鍵句掌握,可以推知陶潛對於人子的善意,表現在提點自己的兒子要懂得推己及人的道理,能「將心比心」,善待同為人子的長工;至於外公對阿啟伯的善意,在於他能體會阿啟伯家中人口多,「有菜就沒飯,有飯就沒菜」的貧困處境,表現在拉著外孫女貞觀更甚於「遮遮掩掩」的閃躲。
(4)問題(二):題目要求針對陶潛或外公對他人的善意,就自身的相關見聞或親身經歷,以「溫暖的心」為題,書寫一篇文章,分享自身的經驗及體會。依循問題(一)的答題脈絡,可提供下筆回應題目的思路。本子題占 18 分,建議文長至少四段,依長文形式寫作,得分關鍵在於逐步敘寫自身見聞或經驗的過程中,應能扣合「同理心」抒發,才能精確與甲文中的陶潛、乙文中貞觀的外公達到同情共感的深刻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