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寫銀行】109解析與範文
一、知性的統整判斷:
玩具種類繁多,大致可以分成古典玩具、積木玩具與擬仿玩具這三大基本分類。 古典玩具其特徵是造型簡單,不刻意模仿現實事物,提供兒童以各種方式耍弄,即常見的童玩(七巧板、陀螺等)。相反地,擬仿玩具不同於積木玩具的單元式或化約式排列組合,這類玩具試圖模擬現實上或想像上的事物樣貌。模仿的對象從名人偶像、卡漫人物到槍砲刀劍、交通工具、軍事武器等應有盡有,並分別發展為自成 一格的複雜體系。
擬仿玩具不只是提供存在的物質本身,更包含其背後所蘊含的意象、敘事、歷 史記憶等脈絡。例如卡漫玩具主角衍生自整套卡漫文本;交通玩具(跑車、工程車 等)則可引發對某種生活方式、社會地位與品味的認同;軍事武器則關聯於對戰爭 史和科技發展史的知性興趣。
各個時代的孩子都會拿日常生活中取得的物品製作玩具,或者是自己設計、就 地取材。專門替小孩製作玩具這種現代化形式,一直到啟蒙主義時代才出現。當時德國人對兒童的教育非常嚴格,但不久便有人開始對這種教育方式產生質疑,並重新思考孩子的本質及教育的意義。這些人肯定遊戲對孩子不可或缺,同時也提倡學 習應該是快樂而非枯燥、無趣,因此接著又出現強調合宜的玩具對孩子具有重要性 的聲音,福祿貝爾就是支持此種主張的人士,於是造型簡單的積木於焉誕生。
玩具的存在體現價值觀的變遷而反應在玩具的型態上,那麼要怎麼看待孩子玩 玩具?小時候常常聽到大人告誡不要再玩玩具了,趕快去用功讀書,但現今也常常 聽到許多專家學者不斷鼓吹玩出創造力,即使還是有許多人認為買玩具是一種奢侈、享樂主義式的行為。現今對於玩具是否是一種可以玩出大能力的中介物,還是仍認為它是享樂?這都顯示出不同類型的人對玩具消費看法的差異,它到底是玩物喪志?還是玩物養志? 顯然仍各說各話。(改寫自張盈堃〈物體系:玩具的文化分析〉)
請分項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一):請依據上文,說明積木誕生的背景因素。文長限
80 字以內(至多 4行)。(占 4 分)
問題(二):玩具對你而言,較偏向「玩物喪志」或「玩物養志」?請就你的成長經驗,說明你的看法。文長限 400 字以內(至多 19 行)。(占 21
分)
答案:【參考範文一】〔偏向「玩物喪志」〕
積木的誕生源於啟蒙主義時代。因為嚴格的教育讓世人重新審視教育的本質與意義,當時有人認為學習不應是枯燥乏味而是快樂的,呼應遊戲對孩子的重要性,而造就福祿貝爾發明積木。從我呱呱落地,身旁就充斥著數不盡的玩具,多到甚至我都沒有印象,而在茫茫玩具之海中,拼圖最深得我心。
拼圖,是家喻戶曉的玩具,由一片一片形狀乍看之下大同小異,卻有細微差異的小拼圖組合而成的完整圖像。每一片拼圖必須彼此完美拼湊才能組合起來,如果有分毫之差,絕對無法整合而為一,就像是鎖頭與鑰匙之間的關係,只有那唯一的一把鑰匙能夠使鎖頭敞開心胸。
要找到那片可以完整契合的拼圖可非反掌折枝之事,有時甚至會迷失自我,陷入卡關的憂鬱之中,但每當我稍作休息,用新的心情去看待它時,就會發現眾裡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那片卻在燈火闌珊處。心中烏雲盡散,頓時豁然開朗,成就滿溢如醍醐灌頂。
拼圖之於我,雖是最獨一無二的玩具,但我曾經將所有心力投注於其中,甚至為了它廢寢忘食,過度沉迷而影響課業,落入「玩物喪志」的窘境。但不可否認的是,拼圖確實能讓我忘卻生活中的憂愁,從中體會玩樂之道:過猶不及都不足取,適可而止才是上策。(基隆女中╱杜嘉真)
【參考範文二】〔偏向「玩物養志」〕
啟蒙主義時代開始出現專門替小孩製作玩具的現代化形式。當時有人提倡學習應是快樂的,肯定遊戲對孩子不可或缺。福祿貝爾更主張合宜的玩具對孩子具有重要性,積木因此誕生。受到傳統「業精於勤,荒於嬉」的社會價值觀影響,許多家長認為孩子成績不好是因為「玩具」玩得太兇,但事實真是如此?玩具真的一無是處、評價都是那麼負面嗎?
記得小時候去玩具反斗城,腳步不知怎的竟一步一步走向樂高區,總是買洋娃娃送我的爸媽不禁看得目瞪口呆,敵不過我的央求,買給我人生中第一盒積木。回家後不到半小時,一座迪士尼城堡便落成了。從此以後,家裡任何需要組裝的器物,小到零件的更換、大至家具櫃架的組合,幾乎都有我這雙巧手協助完成。
可不要小看玩具對生命的影響!愛迪生,從小喜歡玩拆東西,玩著玩著,長大後發明電燈,成為發明大王;五月天樂團主唱阿信,高中時一把吉他玩著玩著,玩出自己在音樂界的一席之地;吳季剛,從小玩芭比娃娃的男孩,玩著玩著,長大後搖身一變,成為國際知名服裝設計師。
種種例證皆導向一個問題思考:玩物怎麼會喪志呢?換個角度來看,玩物應不至於喪志,只要適時適所、方向正確,玩物更可以培養人生大志。(基隆女中╱林采蓁)
解析:【寫作引導】
掌握摘要書寫的答題原則:本題的重點在於對「玩物喪志」或「玩物養志」兩種觀點的立場選擇與說明,「喪志」或「養志」的關鍵判斷應在於「玩具與教育和學習連結的可能」。爬梳文本,就不難理解第一子題何以要求「說明積木誕生的背景因素」的命題脈絡。
至於作答的書寫則應按圖索驥,檢索積木作為玩具的相關段落及敘述,並掌握「摘要式」的書寫原則。摘要不等同於簡介,必須包含所有閱讀者必須知道的內容以助於理解,一般來說分成「敘述型」、「訊息型」及「評論型」三種。
判讀本題提問的內容,第一子題應屬於最常見的「訊息型摘要」,應就文中第三段內容統整「積木誕生的背景因素」,掌握簡明扼要、核實闡述的寫作原則。第二子題或可歸類屬「評論型摘要」,可以包含對「玩具的文化分析」進行評價,就文中所述兩種觀點擇一,確定立場並說明所偏向的理由,表達個人看法。
問題1判讀重點:依據引文所述,訊息的擷取與解讀,不能背離完整忠實的文章脈絡解讀或架構主題統整的原則。統整文中第三段所述,可知與形成「背景」相關的關鍵句為「從啟蒙主義時代」、「專門替小孩製作玩具這種現代化形式」;與構成「因素」相關的關鍵句為「肯定遊戲對孩子不可或缺,同時也提倡學習應該是快樂而非枯燥、無趣」、「強調合宜的玩具對孩子具有重要性的聲音,福祿貝爾就是支持此種主張的人士」。訊息摘要經統整後應形成完整的闡述說明,並在字數限制範圍內回應問題。
問題2判讀重點:閱讀引文,文中提及玩具的分類與形式,因此本題的「玩具」在定義上或可從寬解讀,例如「桌遊」、「動漫」、「數位遊戲」等。對於文中所述「玩具的存在體現價值觀的變遷而反應在玩具的型態上」從而導出兩種對「玩玩具」的觀點:一是「大人告誡不要再玩玩具了」的「玩物喪志」;二是「玩出創造力」的「玩物養志」,視玩具為「玩出大能力的中介物」。要求考生以自身所傾向的觀點,加入個人的成長經驗,確定立場進而說明看法。
寫作時亦可就引文內容摘要各類型玩具的發展脈絡,經由變遷的比較,分析玩玩具可能產生的利弊得失,例如:因為耽溺在玩具的遊戲中,脫離現實,影響人際互動,失去成長的動力,即容易導致「玩物喪志」的不堪後果;因為玩具的陪伴,進而引發好奇心,對玩具的發明、製作的方法產生興趣,在玩具與遊戲的探索中,既獲得樂趣,又能激發批判思考等有助於創造的能力,在成長中確立未來的志向,即逐步邁向「玩物養志」的成功途徑。
不論所偏向的觀點為何,皆須扣合具體的生活見聞經驗發揮,藉由成長歷程對「玩玩具」的反思深化論述,清楚表達立場,並在字數限制內回應問題,應可得到令人滿意的分數。切勿僅重複引述題文內容或流於個人感受之抒發,而缺少回應問題的辯證與論述。
二、情意的感受抒發:
甲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 蘇軾〈 臨江仙 〉)
乙
山居中的恬靜最使人心生歡喜,覺得充滿了幸福。但這種感覺完全是屬於我個 人私己的,難以和他人分享。當深夜沉寂,偶爾會有一部卡車從山腰轟隆急馳而過,聲音在峽谷間響應激盪,久久停留,我往往就會從安寧的心緒中驚覺過來。車上至少有一個聚精會神在奔波的人,重山曲流外就是苦樂混合著沸騰的紅塵,那裡面也有著我的妻女和親友,而我卻一個人上山來獨自享受清靜。那麼,我的幸福是不是純由逃避式的懶散得來的呢?山居只是自己刻意經營的一種看似空靈其實奢侈的生活?心安理得會不會是虛幻而脆弱的?至少,我不希望如此,因為人間是我的根本用情處。(
陳列《地上歲月‧山中書》)
請回答下列問題:
甲文中,蘇軾面對夜闌風靜,意欲「小舟從此逝」,遠離塵世;乙文中,陳列 則從山居中的恬靜,興發「人間是我的根本用情處」的情思,二者顯然不同。請以 「靜夜情懷」為題,連結甲文或乙文的體悟,寫一篇文章抒發你對靜夜的體驗及感受。(占 25 分)
答案:【參考範文一】〔體悟「小舟從此逝」〕
靜夜情懷
早晨蓄積滿滿的活力,開始一天繁忙的學校生活;午後是繁忙的持續與不斷延伸,來回穿梭在課程與活動之間;還有放學後被我歸類為柴米油鹽、琴棋書畫之流的瑣碎細事……唯有深夜一段靜謐時光,是我最珍惜的,那樣的安靜使我能夠好好的和自己獨處,與真實的自己面對面。
每天,一睜開眼,人們總是一味地朝著普世認定的目標前進,在太陽底下汲汲營營地追求,可能是為了財富、為了地位,或只是像我一樣為了不想讓時光留白。但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心靈最缺乏的是什麼?我常在夜闌人靜之時,這麼問著自己,跟自己談話。不想讓時光留白!我決定在放學之後,拋開那些例行瑣事,參加桌球隊的訓練。
隨著一顆顆難以猜測路徑的球,或雪白、或亮橘,在球桌上跳動著,球桌兩端的選手,紛紛微弓著背蓄勢待發,等待希望的到來。為了領略勝券在握的快感,選手之一的我盡力揮出手中的球拍,以快制轉,速度、旋轉、落點皆到位,一個關鍵時刻的快攻,讓我取得參與市賽的資格。但隨之而來的,竟是比賽時程被安排在段考前一週的無可奈何,選擇參賽,勢必將因為隊內集訓而無法參與考前總複習。隨著夜幕低垂,惴惴不安的我,仍反覆思考著。
一天下來最安靜的時光,苦思不已的我,頓時發現自己一點也不孤單,有明月照耀形成若有似無的光影,有零星車輛飛馳而過的背景音效,無形中都成了我靜夜最好的陪伴。繁忙的課業與參賽的壓力,透過靜夜中光影的淘洗、沉澱,讓我得以整理思緒,看見最本真的我。
我要的是什麼?我要的是不讓自己留下無法挽回的遺憾!傾聽內心的聲音,我選擇讓自己盡情地打一場球賽,放手追求自己的目標。調整步伐,腳踏實地,朝向眼前重要的事情前進。我沒有放棄課業,但我更想定義我的人生,在人生的球桌上,揚起球拍,盡情揮灑,用力揮出不後悔的一球。(基隆女中╱盧品蓁)
【參考範文二】〔體悟「人間是我的根本用情處」〕
靜夜情懷
朦朧的月光輕灑而下,窸窣的樹葉聲拍打著我的心房,激起我源源不絕的睡意。埋怨起自己又一次在課業上失利,使我萌生人生瀟灑一回,何必汲汲營營於奮鬥的消極想法。靜夜,總愛捉弄人,一下子使人陶醉其中,卻又在另一刻奪去對生活的期待。
高中生活,如夢幻氣球般多采多姿,有課業學習、有社團活動、有知音相伴。美中不足的是,一顆飄浮不定的心,總跟著氣球懸在半空中,讓我無法適應排山倒海而來的學習單、考試卷,堆積如山的課本與參考書,就這麼屹立在抽屜的小天地中。放眼望向教室前方,觸目所及,滿是作業排程的小黑板,正逼視著我,彷彿要求我雙眼緊盯著目標追求高分,雙手緊握課本猛抄筆記,片刻不得鬆懈,哪來的閒情逸致?
每當生活壓得喘不過氣時,總期許自己能如蘇東坡一般地灑脫,渴望夜幕低垂後,能與大自然來場約會,向它傾訴心中的愁緒。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獨自坐在公園長椅上舉頭望向明月,梳理心中錯綜複雜的思緒,然而身為高中生的我,能有幾多愁?談不起漫漫人生的憂愁,便被明月給勸退了。隔天清早,一樣的風景,一樣的例行公事,還是要再一次面對那不斷打擊我的生活,但是每節下課,教室裡同學銀鈴般的歡笑聲,清澈悅耳,頓時讓我覺得自己似乎明白了生活的真諦。
升學,是我選擇就讀高中的目的,也是人生必經之路,班上同學所承受的壓力,與我的如出一轍。但是面對課業與活動接踵而至的繁忙,大家會相互扶持、共同承擔,在課業上找學伴,在活動中找幫手,即使再辛苦,卻過得充實愉快。原來,教室裡別有洞天,眼前這幅壯麗的景致一直都在,只是我一味地逃避現實、畫地自限,差點錯過了!人生起起伏伏,有順有逆,生活依舊要過,灑脫或許能撫一時之痛,卻無法解人生之苦。唯有面對現實,才能化解問題,超越自我。
古人將情思託付給江海,讓塵世中的不如意隨波逐流,我則將情懷託付給靜夜。靜夜獨處,感覺生命有時繁華如星,有時平靜如月,何必汲汲營營追求?不妨用情走過,正因為人間有情,讓我得以享受每個星月相伴,雖苦澀卻能回甘的美好。(基隆女中╱莊子葳)
解析:【寫作引導】
甲文取材說明:選自蘇軾詞作〈臨江仙〉作於蘇軾貶謫黃州的第三年,遭逢「烏臺詩案」的政治迫害劫後歸來,蘇軾的內心定是忿懣而痛苦的。然而他卻表現出一種超然的曠達與灑脫,時而如〈赤壁賦〉中的月夜泛舟、舉酒屬客,縱情山水之間;時而如〈定風波〉中的竹杖芒鞋、吟嘯徐行,行至料峭春風吹酒醒之際。〈臨江仙〉亦呈現蘇子一貫作風,夜深宴飲,醒而復醉,醉而復醒,獨自倚杖聽江聲,從大自然中領略人生的哲理,在傷感之中彰顯著一種不受世事羈絆的曠達精神。引文中的「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為答題時須掌握的關鍵句,且在提問說明即已確切指出是「遠離塵世」的曠達情懷。在求學歷程中難免困頓挫折之時,或社團與課業無法兼顧的衝突;或同儕相處與親子關係維繫的拉鋸;或友情考驗與愛情追求之間的抉擇,凡此皆可歸屬甲文情懷的寫作範疇。若能省思如何在逆境中尋求自我的安適,覓得解決問題之道,進而獲取心靈的沉澱與昇華,即可乘勢導出「以順處逆」的生命體悟。
乙文取材說明:引自陳列散文集《地上歲月‧山中書》,描繪山居的恬靜與幸福感,藉由「深夜沉寂,偶爾會有一部卡車從山腰轟隆急馳而過」,讓陳列從而省思自己所謂的「幸福」是否「純由逃避式的懶散得來的呢?」抑或「山居中的恬靜」只是自己刻意經營的生活?經過深刻的靈魂扣擊,最後歸結在「人間是我的根本用情處」,形成作答時應掌握的關鍵句,亦載明於提問說明。同樣經受過牢獄之災的陳列,曾以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所謂文學「是一隻從黑暗中伸出、向美探索的手」自許,而其書寫在天地之間展現出一種美的完成與安頓,藉由〈山中書〉體現浸染山林的安靜氣質,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確信「用情人間」的孺慕之思。正因人間處處有溫情,學生處在追求人生理想的階段,來回穿梭在學校與家庭,甚至是周旋在補習班之間,或許生活忙碌疲憊不堪,仍可思索「用情人間」的可能,小自家庭親人相處的投入,大至團體社會責任的實踐,從同理到思考,從「自我」與「他人」再延展到「我們」,選擇奉獻己力投入服務的同時,情感的溫度即已同步提升,即可順勢帶出「人間是我的根本用情處」的生命體悟。
題目判讀分析:題目要求針對甲文或乙文的體悟,以「靜夜情懷」為題,寫一篇文章,抒發個人對靜夜的體驗及感受。閱讀甲、乙二文,讓考生閱讀作品中作者的境遇,回顧國文課堂上與作者相關的教學內容,設想作者的生涯背景,理解蘇軾與陳列各自展現不同人生哲學的同時,思考並詮釋提問所謂的「體悟」:甲文「小舟從此逝」般「遠離塵世」的情懷,或乙文「人間是我的根本用情處」的「用情人間」的情思。依循提問說明文字的敘述脈絡,可提供下筆回應題目的思路。本題為單一命題,占 25 分,建議文長應至少四段,依長文形式寫作,得分關鍵在於寫作時須連結對「遠離塵世」或「用情人間」兩種體悟的詮釋,並陳述抉擇的理由與抒發情感,描述自身獨處靜夜的內心觀照。亦可說明自己在兩者之間的觀感與抉擇,從衝突到化解,逐步鋪陳敘寫抉擇的過程,進而確信個人所選定的立場,抒發過程中所產生的體驗及感受,與作者所體悟的情懷,達到同情共感的深刻層次。切忌單就事實經驗進行陳述,只有感受缺乏體悟,勢必影響內容發展的深度而導致得分偏低的結果。